-
104.6.17週三訊息 心得&重點分享2015-06-17
本週Abby老師想要與大家分享蔡婌媖老師於6/13日在芃芃進行「為孩子說故事 搭起閱讀與成長的橋樑」演講後,Abby老師所得到的心得以及整理出來的重點。整理出來的內容不一定會與當日有來參與的家長們所做的紀錄完全相同,內容的準確度也無法保證百分之百的精準。但我希望透過這樣的分享及整理,能將好的觀念分享給更多有緣的家長、朋友~
演講當天婌媖老師一開始用溫柔的聲音娓娓地道出了語言對發展的重要性。據傳有一位13世紀的德國國王費德瑞克二世,為了實驗語言對小孩生長發育的重要性,將一群嬰兒關在房間內,想藉此觀察嬰兒生長發育的變化。這個實驗的最後,所有的嬰兒不但沒有發展出語言,更陸陸續續的相繼死亡。由此顯現出語言的刺激除了能讓正常人順利發展語言,對於維護身心靈的平衡也有舉足輕重的力量。
除此之外,從小進行親子共讀,更能有效地擴充孩子的字彙量,讓孩子從小就能有更豐富的語言資料庫。父母親也能藉由繪本中豐富的字句,讓親子互動的內容更有品質、更具有文學氣質。
若要讓孩子能養成閱讀的習慣,父母親要做的,是要將閱讀自然的融入生活當中,像吃飯、睡覺、運動等一樣的理所當然。在孩子出生前,其實媽媽就可以透過朗讀文學作品給腹內胎兒聽這樣的方式進行胎教。
閱讀的第一個黃金時期:出生後到孩子學會說話前
很多家長在孩子尚不會說話時,會認為孩子在這個階段是較沒有學習力,因而忽略了第一個與孩子共讀的黃金時期。正因為孩子在牙牙學語前,許多感官的發展尚未完全,需大量仰賴聽覺,此時若對孩子進行「字句重複、句型簡單」的童書,能讓孩子對於句構及音韻產生初步認識,輕鬆讓孩子「躺著就長智慧」。一旦孩子開始學說話後,孩子會對說話以及口腔中的感覺開始產生興趣,注意力也相對的不會像學說話前如此心無旁騖。
在這個時期時,適合孩子閱讀的繪本有:
《嘿咻,用點力!》
《排好了喲!》
《蹦!》
《月亮,晚安》
《洗澡嘩啦啦》
此時期念繪本時,父母的聲音建議能盡量的輕柔。若繪本是由女性長輩所閱讀,擦口紅能突顯嘴型,讓孩子的目光能注意到說故事者嘴型的變化。
當繪本中的角色有超過一名時,這時建議說故事者能夠用不同的聲音做角色區隔。要讓聲音不一樣,可以使用不同的嘴型。譬如當我們正常說話時(書中的主要角色)是用一般的嘴型,那第二角色在說話時可將嘴巴打開成「一」字型或「O」字型。不同的嘴型再配上不同的共鳴點(喉嚨、鼻腔、眉心等),如此即可創造出多元的表現聲音。
【依階段選書】
一歲半前
重複性的單字、單詞,帶著遊戲的感覺,符合幼兒發展,在遊戲中閱讀。
《誰藏在裡面呢?》、《不見了不見了》
一歲半到兩歲
重複性的語詞、完整的簡單句子,開始接觸有角色的故事,同理別人。
《甲龍寶寶》、《皮皮貓系列》、《鱷魚洗澡》
兩歲到三歲
各種概念:數數、顏色、知識…嘗試文學語言、加強想像力、準備對話。
《蛋寶寶》、《一條尾巴十隻老鼠》、《九隻小貓呼嚕嚕》、《小貓頭鷹》
*咖啡字部分截自蔡婌媖老師當日演講手冊內容
閱讀的第二個黃金時期:3-6歲
此時期是孩子像海綿般大量吸收、快速學習的成長階段。在這個階段時,老師及父母可廣泛地讓孩子接觸不同種類的圖畫書:
像是文學類的:
《黑兔和白兔》
劇情誇張的:
《超神奇糖果鋪》、《超神奇洗髮精》、《超神奇牙膏》
有關親子教養的:
《我的願望天天不挨罵》
《因為媽咪愛你》
這些書除了能擴充孩子的生命經驗、增進親子關係,從閱讀活動當中,也能培養出孩子專心聆聽的習慣,增進孩子的口語表達。
最後,要讓孩子從小養成閱讀的習慣,其實需要家長們與孩子一起「身體力行」。淑媖老師透過繪本《和爸爸一起讀書》,告訴了我們若父母能在孩子小時便固定時間、固定頻率與孩子一起進行共讀,那麼「規定」將因此變成「習慣」。孩子也能因為「簡單的事情一直做一直做一直做...」進而得到「不簡單的能力以及養成不簡單的習慣」。
Abby感想:
從淑媖老師的分享當中,我聽到了一個最重要的主軸「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就會變得不簡單」。這樣的概念其實在許多本著名的管理書籍當中也都有被論述。華德福教育體系提倡的「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你就是專家。重複的事情專心做,你就是藝術家。」以及國外著名的「一萬個小時」理論(要在任何一個領域變成專家,需要先投入一萬個小時的付出)皆蘊含著相同的概念。淑媖老師於6/13當日所展現出來的說故事及選繪本的功力,一樣是透過了二十年來,不斷與孩子們說故事,所累積出來的實力。
我們所希望孩子未來能擁有的大能力,很多時候要靠的是父母以及師長本身的以身作則以及與孩子互動時,成人所做出的正確示範。就像淑媖老師在演講當日所提出的:「現在的家庭有很多出遊時,父母與孩子一同吃吃喝喝的照片。那在這眾多的照片當中,有沒有一張照片是您與孩子共讀時拍攝的畫面呢?」讓我們一起透過身體力行,將這樣熱愛閱讀的氛圍帶入家庭當中吧 ^^!
Abby 104.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