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6.24抗腸病毒 關鍵三招2015-06-24
DEAR ALL:
本週與大家共享「抗腸病毒 關鍵三招
」這篇文章。腸病毒進入流行期的高峰就在此季節~夏天,最佳的預防方式就是戴口罩、正確勤洗手、家長減少帶孩子到公共場所,如此可以降低幼兒感染機會。居家環境清潔可使用漂白水與水的比例為一:一○○之稀釋漂白水擦拭家中的地板、扶手、桌面、玩具、遙控器、門把等。若家中環境允許,家長們也可定期將孩子的玩具、玩偶、被單在陽光下曝曬,因為紫外線也能降低腸病毒的活性喔!
就如同文中所提~如果孩子真的被感染了,最好是讓孩子居家休養,不要再到學校去,一方面可避免病毒傳染給別的同學,另一方面可隨時密切觀察是否出現神經系統的腸病毒重症症狀,以免病情加重,最重要的是需要藉由好好休息,維持身體水分平衡,儘早戰勝病毒。Fighting!
Abby.104.6.24
抗腸病毒 關鍵三招
2015.6親子天下/作者: 葉國偉、黃冠穎
文/林口長庚兒童醫學中心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葉國偉醫師
腸病毒雖然有個「腸」字,但與引起腸胃炎或拉肚子的病毒與臨床症狀大不相同。它其實是一群六十幾種病毒的總稱,而不是單指一種病毒,主要傳染途徑是經由糞口或飛沫,傳染力非常強,夏季更是流行高峰。
絕大部分感染到腸病毒的兒童症狀並不明顯,最常見的是咽峽炎或手足口病,最大的特徵是在口腔上顎深處有潰瘍或水泡,孩子會覺得非常痛,甚至連吞口水都痛,所以小朋友除了發燒外就表現出流口水、拒絕吃東西,當然因為喉嚨痛也會哭鬧不安,家長在照顧上也就倍加辛苦了。至於手足口病,則是除了喉嚨破痛之外,手腳會出現一些小水泡,不會痛,整個疾病的過程可能持續約一星期便自行痊癒。
一、預防脫水
目前為止感染腸病毒並沒有特效藥,但因為小朋友不肯吃東西又發燒,所以治療的重點在於維持身體水分平衡,同時觀察任何早期出現在神經系統的腸病毒重症的症狀。家長毋須擔心寶貝幾天吃不會變瘦或營養不良,脫水才是最常見、也是對身體影響最大的症狀,要注意補充水分,只要孩子願意吃,任何稍冰涼、質地軟的食物飲料,好比冰鮮奶、豆花、豆漿、布丁、愛玉和仙草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腸病毒住院不見得都是嚴重病例,反而脫水才會讓身體負擔不了,只好住院打點滴補充身體水分。
二、觀察送醫徵兆
另外就是注意重症的早期表現如嗜睡,即使沒發燒仍昏昏欲睡叫不起來,手或腳偶爾會抽動,持續性嘔吐等就要至醫院就醫。一般噴喉嚨的止痛藥並不會讓咽峽炎症狀加速改善,只是暫時止痛而已。
三、正確消毒
小朋友預防腸病毒感染要勤洗手,一般消毒用酒精無法殺死腸病毒,稀釋的漂白水反而可用來殺死腸病毒。再一次提醒家長,兒童萬一得到腸病毒並不需恐慌,會引起重症的是特定的腸病毒71型,而非所有的腸病毒,隨時注意症狀變化,補充適當水份才是治療的首重目標,只要精神活動還可以,也願意吃東西,並不一定要住院。
令人聞之色變的腸病毒71型
文/林口長庚兒童醫學中心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冠穎
腸病毒71型在全世界各地均曾有小型流行,但在亞太平洋地區常有大規模的流行。以1998年的台灣腸病毒71型疫情為例,當時造成405位重症以及78位的死亡個案; 而後在2000與2001年的流行均有超過百位的重症以及20位以上的死亡個案,之後2005年、2008年、以及2012年也均有相當程度的腸病毒71型疫情發生。
有症狀的腸病毒71型感染多以咽峽炎和手足口病為臨床表現,但有的病患也可能僅以上呼吸道感染或發熱病症為表現。咽峽炎的病患常可在後咽部、軟顎、懸雍垂或頰內側處發現水泡或潰瘍,此外也可能在口腔內他處發現水泡或潰瘍;而手足口病則除了口腔的臨床表現表現外,還會在四肢,尤其手和腳部發現水泡或紅疹,而膝蓋和股處也常出現水泡或紅疹等皮膚表現。
半歲到三歲是重症高風險群
少數的腸病毒71型感染病患會發生重症的臨床表現,主要會以中樞神經的侵犯為表現,包括類小兒麻痺症候、腦膜炎或腦炎,有些病患可能進展至心肺衰竭。根據腸病毒重症監測通報系統以及血清病學的研究估計,1998年的台灣腸病毒71型疫情曾導致130,617位小於三歲以下兒童的感染,其中約273位,約占前述感染人數百分之0.21,出現神經學的重症表現。
一般而言,腸病毒71型重症多出現在幼童,而有症狀的腸病毒71型感染病患也多以兒童為主。依照之前腸病毒流行前流行病學以及血清學的研究,北台灣的半歲至三歲間的兒童的腸病毒71 型血清中和抗體陽性率低於其他年齡層;而六歲以上的兒童的腸病毒71 型血清中和抗體陽性率漸趨近於成人族群,一般而言,也較少見有死亡或嚴重個案。
感染後應在家休息
糞口傳染常被認為是傳播腸病毒主要模式之一,但亦有研究指出,飛沫傳染有可能也會造成腸病毒的傳播。根據之前的研究,腸病毒可在咽喉被偵測到持續一至二星期,在糞便中則可能持續出現六至八個禮拜。一般而言,可預期腸病毒病患在急性期間的傳播病毒量較大,傳染力可能較高,所以依公共衛生的角度,常建議急性期病患居家照顧,儘量減少前往公共場所; 而在平時或腸病毒疫情期間,應注重個人衛生以及建立洗手習慣。
目前尚無針對腸病毒71 型感染已上市且可供開立的抗病毒藥物,故就有症狀的腸病毒71型感染仍以症狀及支持性療法為主,而針對重症個案則有依病程分期式的治療方針。此外,台灣對腸病毒71 型疫苗的研發正在進行,也已開始進行臨床試驗,深切希望在不久未來可以疫苗作為對抗腸病毒71型感染或重症發生的臨床策略之一。
【取材自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