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9.16入秋保養,提升美肌力與抗病力
    2015-09-16

DEAR ALL:   

  週與大家共享入秋保養,提升美肌力與抗病力」這篇文章。告別炎熱的酷暑,近日早晚的氣候微涼舒適,已然進入秋高氣爽的時節。由文中得知秋季環境燥氣太甚,身體肌膚容易出現乾燥的症狀。除此之外,秋季也是腸病毒好發的另一個高峰期。本文作者為中醫師,針對提升美肌力與抗病力,提出穴位按摩、食養等加強方法。秋意漸濃,照顧家人的同時,早晚別忘了為自己加件外套呦\^O^/~

                                   Abby.104.9.16

入秋保養,提升美肌力與抗病力

2013.9親子天下/作者: 李思儀中醫診所院長李思儀

媽媽擁有水嫩肌

玉竹、生地是潤膚好物

肌膚的狀況與外在季節息息相關,在夏、秋之際,因為天氣比較乾燥,身體容易出現乾燥症狀,例如:氣管敏感而反覆乾咳、眼睛乾澀而發癢、肌膚乾癢而脫屑、口脣乾燥脫皮,甚至連排便都容易因身體津液不足而乾結難解等,這些症狀稱為「秋燥症候群」。

古人云:「春夏之時,陽盛於外而虛於內;秋冬之時,陰盛於外而虛於內。」簡單說就是:春夏因陽虛於內,內在的陽氣不足,抗病力差,容易產生腸胃道的問題;秋冬之際則陰虛於內,內在陰液不足,容易有因環境燥氣太甚,導致身體產生乾燥的症狀。所以,秋天保養身體以「滋潤養陰」為首要。

常見的幾種秋燥症狀包括:皮膚乾癢或容易乾裂脫皮、鼻黏膜因乾燥容易出血、反覆乾咳(痰少或無痰)、排便偏乾或偏硬,其中以皮膚乾燥最為常見。秋天如果疏忽保養,就很容易變成「乾」媽咪。

我在臨床上發現,不少病友以為自己只是火氣大,自行服用苦茶或黃連,想要試著「退火氣」,乾燥的症狀卻不減反增。要特別提醒媽媽們,面對秋燥症狀,不要用苦寒藥,免得增加燥象,加重患處的不舒服。把握治療與保養都以「滋潤」為主,也不使用性味過於溫熱的藥物,多給予能滋潤身體的中藥,如杏仁、玉竹、木耳、生地。

在自我保養方面,儘量少吃燥熱食物——燒、烤、炸、辣以及乾的食物(如餅乾),零食很容易加重燥疾,吃多了難免流鼻血或咳嗽加重。在臨床上也常見皮膚乾癢的患者,因為不忌口,在吃完麻辣鍋後癢到整晚難眠,所以不可小看日常食物的影響力。另外,熬夜或喝酒也容易加重燥象。

 

按摩

哪些穴道能達到滋養皮膚的功效呢?可別錯過養血的三陰交和能瀉熱清火的血海穴。

三陰交

如何找: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約4根橫指的距離),脛骨內側後方。

如何壓:採坐姿,找到穴位後,建議可將左腳翹到右腳膝蓋上,再用右手大拇指按壓穴位5~10分鐘,另一邊也比照進行。每天可雙腳輪流按壓4、5次,力道以有痠脹感覺為原則。建議不要在吃飽後馬上按壓,其餘時間均可。

何時用:雖為脾經穴道,但也是肝脾腎三經的交會點,多按摩有補血滋陰的功效,還能改善經痛和經前症侯群。

血海穴

如何找:屈膝,在大腿內側,用對側手掌握住膝蓋(例如:右腳膝蓋屈膝,用左手手掌5指打開握住右膝蓋),剛好就在大拇指所到之處。

如何壓:用大拇指按壓穴位5~10分鐘,每天可雙腳輪流按壓4、5次,力道以有痠脹感覺為原則。建議不要在吃飽後馬上按壓,其餘時間均可。

何時用:這個穴位名字很特別——身體血液之海,血屬陰也,代表是身體陰虛或陰液不足時一定要按摩的穴道。

食養

避免變成「乾」媽咪,多喝些滋潤皮膚的茶飲,如玉竹潤膚甜湯,有助於提升肌膚的保水度。如果是容易口乾、便祕的體質,偶爾喝些生地雞湯,除了可以滋養陰血,還具有通便的功效。

玉竹潤膚甜湯

材料:

玉竹15g、乾白木耳1碗、冰糖適量、水1,000cc

做法:

1. 乾木耳洗淨後泡發,再撕成小片,加入乾淨的水續泡軟。

2. 玉竹洗淨後放入水中,先以大火煮開,轉小火燉煮15分鐘。

3. 撈去玉竹,將木耳放入湯中。

4. 將湯汁放進電鍋燉煮到木耳軟爛,再放入冰糖拌勻。

小常識:

玉竹古稱萎蕤,甘平無毒,能滋心肺、潤肌膚、除煩渴,古時被列為上品之藥,多用以治療津液不足的疾病。

生地雞湯

材料:

生地15g、枸杞1小匙(約9g)、當歸1片(約3g)、雞半隻、薑片5片、鹽少許

做法:

1.雞肉先洗淨切塊,用熱水汆燙後置旁。

2. 鍋中放半鍋水煮開,放入雞肉、生地、枸杞、薑片,轉中火燉煮15分鐘,再用小火燉煮15分鐘。

3. 撈去生地,將當歸放入湯中,再煮3~5分鐘,放入少許鹽調味即可。

小常識:

生地可以清燥養陰,且具有寒性能瀉火;但也由於性味偏寒,若是容易手腳冰冷或腹瀉的體質,就可以多放些生薑。不過生地可別多放,否則容易過於滋潤腸道而腹瀉。生地本身就有甜味,湯品不用加很多調味料就很鮮甜。

寶寶增加抗病力

日常補氣,預防腸病毒

「秋老虎」的炎熱及開學季是繼夏天之後,腸病毒好發的第二個高峰期。腸病毒其實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傳染性極強,主要透過腸胃道或呼吸道傳染。潛伏期平均約三到五天,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但發病前數天在喉嚨及糞便都有病毒存在,便已有傳染力。

多數腸病毒患者沒有症狀,或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因個人體質而異。在體虛患者身上,容易併發手足口病、泡疹性咽峽炎,外顯可見的多為口咽部出現白色潰瘍或身體出現小水泡,多伴隨發燒。腸病毒感染也有可能引發重症,如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等。

寶寶不會表達自己的不舒服,爸媽可觀察小孩是否突然不吃不喝(甚至不願意喝牛奶)、體溫過高且常常啼哭,這時就要注意是否為腸病毒感染。

許多人可能會問:「腸病毒,中醫能治療嗎?」

中醫診治非從「病名」,而是從「症狀」著手,症狀代表的是疾病的證型,針對疾病的證型用藥,許多疾病自然可痊癒。腸病毒的症狀屬於上焦與中焦的溫熱之疾,選藥應以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為主,但絕對要因個人臨床症狀再進行藥物的加減。

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中藥很多,一般而言針對上焦的薄荷、桔梗、連翹;中焦的黃芩、黃連;或是疏散風熱之邪的升麻、柴胡;常用來解毒消腫的板藍根等,都是可以選用來治療腸病的中藥。也因為熱毒容易傷陰,適時補充滋陰藥(如:玄參)有其必要。

如果有伴隨咽喉腫痛或潰瘍疼痛、口渴、發燒、脈浮數等症狀,上述藥物可減緩疼痛不適的症狀,以及幫助身體健康的恢復。另外要提醒家長,孩子感染腸病毒,需避免辛辣、刺激、油膩的飲食,食物甚至可先燉煮到軟爛再食用;食用時溫度也不能太高,避免刺激口腔潰瘍處。此外,要讓孩子多休息,有助體力恢復。

按摩

哪些穴道能達到緩解口咽紅腫疼痛呢?肺經的魚際穴和胃經的內庭穴是不錯的選擇。

魚際穴

如何找:在手大拇指下內側,約第一掌骨中點橈側。

如何壓:用左手大拇指按壓右手魚際穴,每次5~10分鐘,力道以有痠脹感覺為原則,每天可輪流按壓雙手3~5次。

何時用:肺經穴道,主治咽喉腫痛、發熱、咳嗽,能清熱、消炎、消腫。

內庭穴

如何找:在足背,當足第二、三趾間交接處。

如何壓:採坐姿,找到穴位後,建議可將左腳翹到右腳膝蓋上,再用圓頭原子筆或右手大拇指按壓穴位5~10分鐘,另一邊也比照進行。每天可雙腳輪流按壓4、5次,力道以有痠脹感覺為原則。建議不要在吃飽後馬上按壓,其餘時間均可。

何時用:胃經穴道,主治齒痛、面腫、咽喉腫痛、流鼻血、胃痛、發熱性疾病。

食養

針對預防腸病毒,提升自身的抗病力是重點,在此提供日常保健湯品:黃耆橄欖燉排骨。若已出現泡疹性咽峽炎症狀,會導致喉嚨疼痛,這裡也提供一道消腫緩痛茶,以舒緩不適。

黃耆橄欖燉排骨

材料:

黃耆12g、橄欖7枚、排骨適量、鹽少許、薑片3片、水1,000cc

做法:

1.排骨先汆燙置旁。

2. 黃耆和橄欖洗淨備用。

3. 以大火將水煮開,放入排骨、薑片和藥材,轉小火燉煮25~30分鐘。

4. 撈去藥材,加少許鹽調味即可。

小提醒:

1. 黃耆補氣力強,平常在湯品中可加些許黃耆來補氣,氣足抵抗力才足。但是,如果正在感冒或患熱性疾病,就不能再服用黃耆,以免影響病情。

2. 一般人將橄欖當成茶點,其實橄欖對於小孩子有開胃生津、清利咽喉的效果,可消口舌咽腫。而且橄欖富含鞣質,具有收斂的功效,給容易流鼻血或腹瀉的孩子食用,也能改善。

消腫緩痛茶

材料:

黃芩9g、黃連6g、甘草5g、薄荷3g、桔梗3g、連翹3g、玄參3g、升麻1.5g、柴胡1g、水800cc、蜂蜜1大匙

做法:

1. 將藥材洗淨,水煮滾後放入藥材(薄荷除外)。

2. 轉小火煮約15分鐘,再放入薄荷煮15~20秒,關火並蓋上蓋子燜3分鐘。

3. 將所有藥材取出,待茶湯置涼後放入蜂蜜,即可隨時飲用

小提醒:

1. 有口內和咽喉腫痛症狀,建議在初期不適時便可飲用。

2. 腸病毒常伴隨其他症狀,這道茶飲主要是改善口咽不舒服的情況,若有其他不適症狀,仍要依當時病情做藥物的加減。

取材自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