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1.13 0-6歲 數學好感度的關鍵期
    2016-01-13

DEAR ALL:

    週與大家共享0-6歲 數學好感度的關鍵期這篇文章。幼兒對數學的認識,並不是從數字符號1、2、3開始認讀,而是從日常生活中,透過觀察搭配口頭的數數,慢慢了解數與量之間的關係,進而才會對數字符號產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各式物品的數量多寡、圖案,甚或是規律作息,都是數學的一部分,俯拾皆是數學教材。本文中說明數學的學習涵蓋數、量、圖形空間、邏輯關係等四大概念的養成,且就四大概念分齡詳細列出能力。文中也強調動機和學習氣氛最重要。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的影子,只要師長加以運用,就是激發學習動機最有效的方法!

    芃芃2016寒假營首推 『進入棋牌的魔幻世界』,寶貝將從活動內容中體驗含括數與量、策略思考、推理判斷、遵守規則、面對輸贏…等能力,在輕鬆的氛圍之下,透過『玩』讓孩子對數學更有興趣、更有概念唷!

Abby 105.1.13

0-6歲 數學好感度的關鍵期

2013.4親子天下/作者: 陳念怡

孩子是天生的數學家。研究發現,即使是嬰兒,也能察覺數量的改變,理解「更多」的概念。美國兒童發展專家蓋斯特(Eugene Geist)指出,在人生最初幾年,幼兒的數概念已有驚人的發展。他們藉由數學做為探索工具,來認識周遭世界。

近年來,幼兒數學教育在國外愈來愈受重視。許多研究顯示,學前兒累積豐富的數學經驗,不但能提升日後的數學思維能力,更有助於學齡期的學業表現。美國加州大學教授鄧肯(Greg Duncan)認為,早期接觸數學的經驗,也是攸關幼兒未來的重要因素。為了啟發孩子對數的興趣,奠定未來學習的根基,數學教育應儘早開始。

儘管如此,美國公共電視網(PBS)最新調查顯示,三成的父母對於「教孩子數學」一事感到焦慮,且在家陪孩子討論數學的比例,隨著孩子年紀愈小而遞減。美國數學教師協會(NCTM)主席古加克(Linda Gojak)呼籲,早期數學教育不光是教數數,而是要引導孩子在生活中運用數學,讓數學變得真實而有意義。

動機和學習氣氛最重要

幼兒是運用感官的學習者,需要不斷的實際體驗和口頭練習。研究也發現,提升數學思維能力,關鍵不在於智商高低,而是動機和學習氣氛。鄧肯強調,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跟孩子下一盤棋、玩撲克牌,或是從日常中發現數學的趣味,就能培養孩子的數學好感度。

孩子的數學能力不會憑空跳躍,而是隨著年齡逐漸發展成熟。父母要先掌握兒童數學發展概況,才能協助孩子累積數學經驗,發揮數學潛能。

數學學習涵蓋了四大概念的養成,包括:數、量、圖形空間、邏輯關係。然而,值得留意的是,孩子發展有個別差異,父母的引導方式和態度也會影響孩子的數學能力。

- - -

0-2

│ 可以「背」1~10

1歲左右,已有「更多」的概念,例如當大人給的餅乾不如預期時,會表示「還要」。

快2歲時,開始學數數,可以從1唸到10,甚至更多,但通常只是單純的數字背誦。

有些2歲的孩子聽得懂「拿1個」或「選2個」等簡單指令。

│ 開始探索「大小」和「輕重」

快1歲時,能籠統感覺出物品的大小或輕重,以及物品和自身的距離。

1~2歲時,喜歡玩水或沙,用不同的容器探索量的多寡。

圖形空間 │ 堆積木、認圖形

1~2歲時,能把相同大小的圖形做配對。隨著經驗的累積,慢慢學會將不同大小但同樣形狀的圖形做連結,例如:小圓形和大圓形、小三角形和大三角形。

2歲時,通常喜歡堆疊出高高的積木,能拼出圖像簡單的拼圖。此外,也會留意生活周遭的圖案,例如:地板磁磚上的特殊造形。

邏輯關係 │ 了解規律生活

快1歲時,開始了解生活的簡單規律,例如:洗完澡後,就該上床睡覺。

1.5歲時,開始尋找事物的規律和邏輯順序,例如:白天和黑夜會輪流交替。

2-4

│ 掌握數字和實物的關聯

2.5~3歲時,開始會數物品的個數,但當數量超過5以上時,就比較容易失誤。

3歲時,可清楚告訴大人自己的年紀,並且用手指比出3

已建立數字和物品間的關聯,可依指令排出和數字相當的物品總數。

│ 可區分大小高矮胖瘦

2.5~3歲時,可清楚區分出物品特徵,例如:大小、高矮、胖瘦、長短、輕重、粗細。

3.5歲時,具有明確的度量觀念,例如:當瓶中的水倒出一半,量就會減少;反之再多加水進去,知道水有增加。

圖形空間 │ 用身體探索空間

學習用身體去探索空間,體會自己的上下、左右、前後等空間關聯。

4歲時,可清楚辨別並說出不同大小的各種形狀。甚至,可以用積木堆疊出左右對應的架構。

邏輯關係 │ 練習各種分類方式

3歲時,具有清楚的分類能力,例如:按照物品的顏色、形狀、大小、材質或用途做分類。

4歲時,可以做較複雜的序列遊戲,例如:將物品從大排到小,並清楚說出「比較大」、「最大」等副詞。

4-6

│ 會做簡單運算

5~6歲時,能以圖像化方式進行答案是10以內的簡單合成與分解。

6歲時,理解「數字守恆」的道理,亦即物品數量不會隨著外在形狀而改變,但僅限於10以內。

│ 喜歡比一比

4~5歲時,喜歡藉由「實物比較」解決問題,例如:比比哪支筷子比較長。可針對同樣形體但不同大小的容器,辨別出哪個比較大。口頭上習慣使用「比較」和「最」的字眼,例如:我比弟弟還要高、我和妹妹一樣高、哥哥最高等。

圖形空間 │ 照著書堆積木

5歲時,開始能模仿書本的圖像,甚至運用視覺化學習,畫出記憶中的圖像。

6歲時,懂得運用2個圖形排出另1個圖形,例如:用七巧板中的2個三角形排出1個正方形;用2個正方形積木排出1個長方形。

邏輯關係 │ 清楚做事順序

4~5歲時,懂得按照物品的特性做精細的分類,例如:把襪子按照顏色區分開來,再依照大小排好。

6歲時,能清楚明白事件發生的前後順序,這也是認識時刻的基礎知識,例如:洗澡前要先刷洗浴缸,接著打開水龍頭把水加滿浴缸,最後才能開始洗澡。

取材自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