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08.03 爸爸的4大育兒特色
    2016-08-03

Dear All:

  本週與大家分享爸爸的4大育兒特色這篇文章。這個世代的爸爸們,逐漸將教養小孩和分擔家事,視為再自然不過的分工。因為兩性存在於生理與心理上的差異,在教養上有些事情爸爸確實會比媽媽更能輕鬆勝任。如同文中所列出爸爸育兒之4大特色:爸爸不容易焦慮、爸爸放手不用掙扎、現代爸爸可以溫柔,也可以堅定,以及爸爸比孩子更像孩子。新世代的媽媽不妨「讓賢」,讓媽媽與爸爸之間利用差異適當「補位」~

八月份來到一年一度的父親節,謹以此篇文章向所有的爸爸致敬,祝全天下的爸爸們父親節快樂!「爸爸~您辛苦了,加油喔!!

  Abby 105.08.03

爸爸的4 大育兒特色

2014.06親子天下baby/作者:陳珮雯

一個尋常的夜晚,心理師邱永林的孩子半夜突然起床嘔吐。昏暗的房間內,他的太太看到床上一灘紅色的嘔吐物,驚慌的喊著:「怎麼辦?怎麼辦?小孩吐血了。」聽到老婆高八度的焦慮聲調,邱永林從床上爬起,定睛一看:「唉呀,是西瓜啦,他晚上吃太多西瓜了啦。」

「為什麼媽媽容易焦慮?」

心理學博士許皓宜帶著兒子去公園玩,不斷鼓勵性格較為溫和的兒子:「你去坐一下搖搖馬嘛,我會在旁邊陪你,不會有事的,你上去坐一下嘛......」講到口水都乾了,兒子還是不願意坐上搖搖馬。一旁的老公見狀,一聲不吭,一把將兒子抱起,直接放在搖搖馬上。

「為什麼媽媽不容易放手?」

周靜敏(化名)剛送三歲的兒子去幼兒園,母子每天早上在家門口就先哭成一團。看著母子在家演了多天的十八相送,爸爸實在受不了,撂下了一句話:「明天起我來送!」隔天早上,只見爸爸對著孩子說:「書包背好,我們要出門上學了。」沒有比這十一個字再更多的廢話,但小孩竟然不哭不鬧,摸摸鼻子就跟著爸爸走出家門。

「為什麼媽媽不容易堅定?」

米豆爸與兒子、女兒一起養了六隻青蛙,晚餐後,米豆爸轉頭對米豆媽說:「我要去頂樓抓白蟻,好餵飽青蛙。」兩個孩子一聽,瞪大眼睛興奮的說:「我也要去。」於是那個夜晚,米豆爸與兩個孩子從頂樓到樓下中庭、住家旁,對著一盞盞路燈守候、檢查。父子三人忙和了半個鐘頭,卻連一隻蟲都找不到,但是兩個孩子興奮的頻頻和心中犯嘀咕的米豆媽回報戰況。

「為什麼爸爸比孩子還更像個孩子?」

過去談爸爸育兒,總是呼籲爸爸要參與;但是,不少專家觀察,六、 七年級的現代爸爸,比較積極參與育兒,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王宏哲說,這幾年坐在台下聽教養演講的爸爸明顯增加。

而「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的成員,光是部落客爸爸從過去的屈指可數,到現在可以在見面會時湊成一桌,足見這世代爸爸的育兒參與度提高。

4大特色,與媽媽育兒態度互補

新世代的爸爸默默回應了新女性的期待,用行動來表達他們愛家、愛孩子、愛老婆。但爸爸們最大的育兒壓力往往不是來自孩子,而是來自另一半。二○一四年六月號的《Parents》雜誌指出,現代爸爸認為,小鬼好搞,但是老婆難纏;如何與太太在育兒路上維持親密、和諧的關係,是現代爸爸自覺在育兒上最艱難的挑戰。

因此,新世代的媽媽也要回應男性們的善意,學習欣賞爸爸的育兒方式。

因為兩性的差異,導致爸爸育兒與媽媽呈現截然不同的風格,專家認為,孩子會需要媽媽的焦慮、溫柔與妥協,也需要爸爸的淡定、堅定、放手與孩子氣,如此才能協助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男性育兒,通常有下列四個特色:

特色一 爸爸不容易焦慮

媽媽的焦慮其實身不由己,一部分來自母性本能,一部分來自大腦天生的運作。

因為懷胎十月,和孩子血肉相連,因此,寶寶還未出母體,母性的本能就已讓媽媽對於會威脅到孩子生存的任何因素敏感萬分。「沒有媽媽的焦慮,孩子怎麼會安全的長大呢?」心理師王意中指出,媽媽的焦慮仍有其功能。

大腦的運轉方式更讓媽媽難掩焦慮。先把大腦想像成《透明人》這部電影,當爸爸看到床上紅色的嘔吐物時,大腦中只有一個亮點:掌管情緒的杏仁核發熱運轉,其他的腦部功能還是可以如常運轉。

然而媽媽卻是從杏仁核開始往外延伸,整個大腦可以很快速的發光發熱,腦部的其他功能形同癱瘓。

不少媽媽覺得,為了孩子而焦慮時,先生的淡定甚至近乎冷血的回應,時常讓她們感到寂寞。「但是,這是爸爸們用他天生發達的理性腦幫助媽媽的方式,」研究腦科學的王宏哲說,爸爸們心裡想的是:如果我也跟著慌張,就沒有人可以穩住這個家了。

特色二 爸爸放手不用掙扎

爸爸的容易放手來自於他們的成長經驗。許皓宜認為,因為華人文化對於男孩的情感教育較為缺乏,所以爸爸們不容易看到孩子的害怕。

「哪個男人小時候沒受過傷、打過架?多數的男孩都經歷過加害者與受害者的角色,」邱永林指出,因為男性在叢林中長大,對於危險行為的預測和掌控會比較精準;也因為男性的運動神經比女性發達,所以當孩子真的有危險時,爸爸的「拯救」行為也會比較即時與到位。

「不要看孩子遊戲時,爸爸雙手環抱站在一旁,我們沒有亦步亦趨的跟著孩子,放手讓他自由探索與冒險的同時,我們隨時做好『拯救』孩子的準備,」邱永林說。

爸爸的放手,其實對孩子有正向影響,許皓宜指出,三歲之後的孩子需要父親勇敢、冒險的特質,因為這個年紀的幼兒,需要自由探索來認識世界,媽媽太過小心翼翼反而有可能阻礙了孩子的發展。

特色三 現代爸爸可以溫柔,也可以堅定

這是源於演化及社會化的結果。遠古時代的男性負責狩獵,要能打到獵物回家養家活口,就要善於瞄準目標,鎖定目標後要集中全力獵取。

「男性的腦是專注腦,一次只能想一件事、做一件事,」王宏哲指出,反映在教養上,爸爸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是只針對一個目標,對孩子下達的指令也都是簡單明瞭、不拖泥帶水。

例如孩子即將上幼兒園,媽媽的發散腦會出現各種自己嚇自己的可能性,而爸爸只看到一件事:已經決定讓小孩上幼兒園了,就要協助他能順利上學。

不過,專家都一致認為,爸爸的堅定有一部分源於教養方法不夠多。身為男性的自信,不像媽媽會焦慮的狂蒐教養資訊,也少有可以交流爸爸經的團體,和媽媽相較,教養技巧與方法自然很有限,最後只能拿出那一○一招男性本能的堅定來對待孩子。

特色四爸爸比孩子更像孩子

仔細觀察爸爸和孩子之間的遊戲,不少媽媽會發現,那個平時冷靜自持的枕邊人,怎麼玩起來比孩子還要瘋。

「很多媽媽看著先生與孩子一起玩的樣子,會油然生起幸福感,」許皓宜認為,與孩子一起玩,是爸爸的遊戲治療,是一種抒壓的方式。

男性在職場、甚至在老婆面前,會戴上心理學家所謂的人格面具,他們被要求要理性、要講邏輯、要自持。而回到孩子面前,小孩不會看他臉色問他怎麼了,只是單純的想和爸爸玩。在遊戲中,爸爸可以沉浸在童趣的世界裡,那裡沒有老闆、員工,更沒有老婆對他的期待與要求,他可以取下人格面具,真實的做自己。

共親職講求的是分工,了解兩性的差異,可以讓夫妻帶著新的眼光看待彼此的育兒方式與困難。所謂的分工,許皓宜說,就是找出彼此的差異,學會欣賞這樣的差異,並運用差異截長補短,才能琴瑟和鳴的共親職。

取材自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