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10.12 我們夾在兩個世代中間2016-10-12
Dear All:
本週與大家分享「我們夾在兩個世代中間」這篇文章。
《親子天下》在今年度針對跨世代父母教養觀進行調查,了解Y世代(26-35歲)、X世代(36-50歲)、嬰兒潮世代(51歲以上)的父母教養觀差異。
Y世代的父母,懂得善用新科技與孩子互動,陪伴時與孩子如同朋友,有「無人機父母」般獨特的育兒特色。嬰兒潮世代的父母,刻苦勤奮,並希望孩子成龍成鳳。廣受家長喜愛的親職教養專家 彭菊仙,為夾在兩代人中間的X世代。於「分數第一」的環境中成長,受上一代刻苦勤奮影響至深,但同時,卻也要面對新世代的衝擊。
如何在兩代人不同的價值觀中,找到教養上的平衡與策略?10月15日(六)上午九點至十二點,芃芃特地邀請到彭菊仙老師,針對「管教的勇氣」這個主題,與您分享自身的教養觀念及策略。
誠摯邀約您與我們一同共襄盛舉~
Abby 105.10.12
我們夾在兩個世代中間
2016.8親子天下/作者:李宇欣
X世代女人夾在兩代人中間,從小看著上一輩刻苦勤勞的背影、無法擺脫成績的陰霾,如今又面對下一代孩子的挑戰、3C產品的衝擊。
我出生台北,是外省第二代。當年物資匱乏,媽媽從早忙到晚,進廚房煮飯、忙打掃做家事,還要批加工品,靠著「客廳即工廠」賺微薄的薪水貼補家用。
她刻苦勤奮的身影深深影響著我,當我成為媽媽,也習慣把「先生、孩子擺在前面」,每天在家裡忙進忙出,不敢懈怠。我常跟三個兒子說:「你媽媽已經是『最後一代』,願意買菜煮飯打理家務的母親,所以你們自己要學習獨立。」在我的學校教育過程中,從沒有性別平等課程。
當年人要出頭,只能靠讀書。學校能力分班,體罰也很嚴重,以前在學校被老師打回家根本不敢說,要是讓爸媽知道,回家還會再被打一次,「老師在學校是絕對的權威」。
結婚是我人生的重要里程碑,我和先生認為,「成家立業」就是要有房子、有小孩。當年房價是現在的三分之一,育兒費用差不多占家庭收入五分之一,有錢就努力存下來。「有多少能力就過怎樣的生活」是我們這世代的觀念,我們只要有餘錢就趕快還房貸,很認分努力的過日子。
面對孩子的成績,因為我在「分數第一」的環境中長大,如今自己成為媽媽,我不會覺得成績完全不重要,我鼓勵孩子盡到學習的本分,就如同父母盡本分工作。
是否會忽略兒子其他的天分? 如今我大兒子已經高中,未來想念電影,我很支持,但身邊親友多少會有一些雜音,擔心拍電影賺不到錢,「磨二十六年才出一個李安」,看到孩子意志堅定又努力,也很欣慰。我們這世代,就算有其他天分,多半自己的第一志願也要當醫師、律師或工程師,較難擺脫主流價值,也很難放下對分數根深柢固的觀念。
我們這世代,鼓勵孩子懷抱大夢想,也許因為我們或多或少還有沾到台灣經濟起飛的甜頭,如今的Y世代父母面對的環境很辛苦。我覺得Y世代父母應該讓孩子看到「刻苦勤奮」的身影,否則無法讓孩子知道「人生並不容易」,父母辛苦的背影是有張力的,孩子也會眼見為憑。
------------------------------
彭菊仙,49歲
知名教養專家,經營四個專欄,今年推出第5本書《管教的勇氣:該管就要管,你要幫孩子變得更好》,鼓勵父母有效的管,用心的教小孩。
時代大變化
1987 解嚴,開啟政治、媒體全面開放
1989 股市大崩盤,許多家庭破產,景氣榮景不再
1994 教改大遊行,開啟教育體制和教養方法的反思
2000 政黨輪替,改變民眾對於舊政治體制的想像
2008 金融海嘯22K政策,九七年至今平均薪資停滯近二十年
個人小事紀
1967年 出生
.家住台北市,爸爸外省、媽媽本省,父母年紀差很多,是家裡的么女,出生時爸爸已五十五歲。
.媽媽勤奮刻苦,包辦所有家務,家庭代工利潤低,母親還是努力批貨加工,至今仍忘不了那個身影。
1974年 進入小學
.父母「粗養式」教育,從不看功課。全家以電視為中原標準時間,風靡楚留香、二秦二林。
.學校能力分班,班上也依分數排座位。實施體罰,未達九十分,少一分打一下,家長不會抗議。
.學校有「中心德目」品格標語,口號是「不要問國家可以為我做什麼,要問我能為國家做什麼」學生服從性高。
1980年 進入國中
.學校有嚴格的服儀髮禁規定。
1983年 進入高中
.考上北一女,放鞭炮慶祝光耀門楣。
1986年 進入大學
.就讀政大新聞系。大一解嚴後最紅的人就是朱高正,看到衝撞場景很震撼。許多同屆同學參與學運,但因為不願傷父親的心,始終與社會運動保持距離,直到大三父親過世。
1990年 出社會
.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在中視,起薪三萬多、年終五個月,高於其他大學畢業生待遇。
1992年 留學
.當時定存利率九%,新台幣兌美元匯率二十六,得以快速存錢去美國念碩士,台灣留學生在國外的勢力也很龐大。
.讀完碩士返台,當時有線電視台蓬勃發展。工作機會多,曾參與電視台創台。
1996年 進入結婚生活
.先生是典型X世代,男主外女主內,希望太太給予先生一個無後顧之憂的家庭,夫妻認為結婚就要生小孩、買房。
1999年 成為媽媽
.生第一胎時。台北市保母費約一萬六千元,育兒支出占家庭收入約五分之一。
.政黨輪替衝擊很大,甚至開始懷疑自己過去的價值觀。
.2001年,生第二胎。評估育兒費太高,辭職回家當全職媽媽,先生一肩挑起全家的經濟重擔。
.2005年,生第三胎。每天負責全家大小事,帶孩子去公園玩時,家長們透過面對面的方式建立起友誼。
2008年 出書當作家
.當時是部落格媽媽出教養書的全盛時期,成為教養意見領袖之一。
.認為出國要有價值,孩子年紀小沒有記憶,帶出國浪費錢。因此老大十歲時,才有首次全家出國旅行。
2016年 現在
.開始慢慢在規劃老年退休生活,想要學音樂、讀經。
【取材自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