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10.26 每個小孩都要有個心情祕密基地
    2016-10-26

Dear All:

本週與大家分享「每個小孩都要有個心情祕密基地」這篇文章。2、3歲正是幼兒發展」的時期,此階段的孩子開始喜歡在屬於自己的角落遊戲。在心理學理論中,擁有一區屬於孩子的祕密基地,對協助幼兒發展獨立性、安全感有確實幫助。

無論是文中提及的印第安小帳棚,或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紙箱、小綿被,都可以是搭造祕密基地的好素材。當您在與孩子一同佈置時,也可參考文末3原則,打造專屬於寶貝的「祕密基地」~^Q^

  Abby 105.10.26

每個小孩都要有個心情祕密基地

2016.09親子天下/作者:王加恩,陳珮雯

家有兩、三歲的幼兒,父母可能會發現,孩子開始喜歡鑽進桌子下、床底下躲起來,或是在家中自己製造一個小角落,然後在那個屬於自己的小角落裡遊戲。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喜歡有自己的空間,提供孩子「祕密基地」的過程,確實有助於孩子日後獨立性的發展。

現代都市化加上少子化,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度提高,會主動幫孩子準備「祕密基地」。最近我發現印第安帳篷很紅,在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教父母搭建印第安帳篷的文章,有的媽媽會把印第安帳篷當成小小孩的「祕密基地」。而在心理學理論中,還真的可以印證印第安帳篷這個「祕密基地」對協助小小孩發展獨立性、安全感確有幫助。

兩、三歲開始發展獨立性

兩、三歲的孩子面臨生命中的第一個「叛逆期」,他們的「我」正在發展,想獨立、想掌控環境。對小小孩而言,獨立的過程要面對的挑戰就是內在對於分離的焦慮感受。真正的獨立性須奠基在良好的分離經驗,感受到與父母的關係是穩固而不會改變,不論看得見或看不見對方,都能感到安全。在穩定的關係基礎下,孩子將能勇敢的嘗試一次次獨立與分離的發展過程,藉此發展出安全依附感。而這樣的安全感可能延續到成人的親密關係中,與另一半相處時較不容易感到擔心或懷疑,能安全的享受愛情與婚姻的親密關係。

幼兒的獨立性發展,是不斷在獨立與依賴兩端中取得平衡的學習過程。亦即學習與父母分開的同時(例如:獨立上幼兒園),內在仍可以與父母親有著安全感的連結,或許我們可以稱這種感覺是一種「不憑眼見,但憑信心」的絕對安全感。亦即孩子知道即使看不見爸爸媽媽,爸爸媽媽的愛會在我身邊,而且一定會來接我回家。當幼兒能順利與父母親分離,發展出自身的獨立性,孩子便能夠更安全探索與學習周遭各樣新奇的事物,享受不同創意學習的過程。

在這個「獨立—依賴」的社會情緒發展過程中,若能擁有一個獨立可控制的空間,又能保有與外界的聯繫,來練習長大的感受的遊戲,有助孩子體驗這些情緒感受。因此兩歲以後孩子的遊戲開始會出現辦家家酒、有自己的祕密空間、窩在帳篷、在小角落玩,他們開始喜歡有自己的空間。

帳篷有類母親子宮的安全感

印第安帳篷提供了小小孩想獨立卻又能和媽媽有連結的功能。發展心理學上,孩子兩歲之後需要自我獨立的空間存在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帳篷會讓孩子覺得「這是我的地盤」,並經驗到自己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若以心理學中的心理動力觀點視之,或許體積小巧的印第安帳篷,會讓小小孩格外有包覆感,是一種類母親子宮的包覆感,當孩子要獨立,想躲到「祕密基地」,卻又感到不安時,子宮或許是小小孩潛意識裡覺得最安全的地方。

當孩子在帳篷裡,他可能經驗到安全的感受,同時與帳篷外的父母保持連繫感,他會覺得有安全感,又可以經驗到獨立自主的遊戲空間。亦即孩子得以感受到「享受與學習獨立遊戲,但又同時有著爸爸媽媽的愛與引導」,這樣的過程會協助孩子情緒發展得更好。(採訪整理│陳珮雯)

--------------------------------

幫孩子布置「祕密基地」3原則

小小孩的祕密基地在學理上我們稱為環境安全感的建立,有幾個原則提供父母參考:

原則1:空間大小要考量小小孩的體型

印第安帳篷這麼受到小小孩的喜愛,與其體積小巧適中也有關係。太大的空間,小小孩會覺得自己無法掌控而感到害怕,太小則會感到壓迫。

原則2:空間要有點通透又有點隱密性

小小孩待在這樣的空間裡,有隱密的包覆感,但又能連結外界,可以聽到、看到外面的狀況,有時探出頭來看一下,聽得到大人的聲音。待在這樣進可攻退可守的祕密基地裡會讓小小孩感到很自在。

原則3:父母扮演引導者

祕密基地帶給孩子自控感的遊戲感受,讓孩子在獨立與依附之間平衡發展,那麼選擇祕密基地時,父母不宜太權威,也不能放任由孩子決定。「引導者」是父母的角色重點,用開放式的問題引導孩子思考,空間要怎麼布置?喜歡的樣式?顏色?裡面要放什麼?……並對於孩子自發性的想法與創意要給予肯定與讚美。(採訪整理︱陳珮雯)

取材自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