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11.09 前橋明:多玩遊戲,玩出好人緣與好學力2016-11-09
Dear All:
本週與大家共享『前橋明:多玩遊戲,玩出好人緣與好學力』這篇文章。在教育現場,有時會碰到來參觀的家長,在聽完教學簡介並且看完教室內孩子在角落裡操作的情況後,提出:「疑?所以你們都沒有在教東西?」這樣的疑問。
到底幼兒園的孩子該「學」些什麼?老師們又該「教」些什麼?光學ㄅㄆㄇ、ABC、1234這些足夠嗎?
根據園長、園內教師、國內外專家學者在幼教現場幾十年來的經驗,許多孩子在剛進入幼兒園時,在動作發展、語言表達、人際互動上都尚未發展成熟。也因此我們發現,此階段若太過狹隘地注重在認知教學,則會讓其他方面的發展受到限制,進而影響孩子在未來自我照顧、挫折忍受、團隊合作等重要能力的發展。
為了讓孩子能均衡地發展,園所及老師須有計劃性的規劃環境以及生活作息。為此,芃芃特地在教室內設了多種角落:有滿足語言發展的語文角、刺激孩子手部小肌肉發展的操作角、讓孩子透過實際動手內化數學概念的益智角、讓孩子發揮創意並學習使用多元素材工具的美勞角、讓孩子發揮創造以及建構並學習團隊合作的積木角…等豐富角落。
為了要讓您更了解此種教學模式的實際運作情形,本學期我們針對小、中、大三個年段設計了三場教學觀摩體驗:
11/17(四)與11/18(五)上午9:30~11:30為本學期中班教學觀摩;
11/24(四)與11/25(五)早上9:30~11:30為本學期大班教學觀摩,
11/27 (日)上午8:45~11:00為本學期小班教學體驗;
誠摯邀請您蒞臨參加,一同親自感受寶貝的成長與進步喔!
Abby.105.11.9
前橋明:多玩遊戲,玩出好人緣與好學力
2016.09親子天下/作者:前橋明
在路上和人擦撞,有人會馬上道歉:「對不起,你還好嗎?」也有人會罵:「走路有沒有在看啊!笨蛋!」這樣的差別,很可能與自小的人際互動有關。經常頻繁與人互動接觸,能養成情緒控制力,但一直少與人交流,只專注在個人世界的人,卻可能情緒「煞車失靈」。這也是人和物品的不同,人際互動能夠發展出情緒穩定力和社會性,單與物品共處則不會有此效果。
想要養出身心健全的孩子,我認為必須發展五大面向,透過與人相處、互動玩耍能均衡有效的發展:
一、身體面:透過身體活動,培養體力,提升技能發展運動能力。
二、社會面:「對人」關係的能力培養,像是能夠體貼、鼓勵、幫助他人的能力。
三、知能面:對遊戲、各種事物的思考力。例如玩具怎麼玩、多人該怎麼一起玩。
四、情緒面:穩定情緒的能力。
五、精神面:毅力、堅持力。
許多父母最關心的學習力,其實是從最簡單的「模仿」起步。在有其他同伴或團體參與的狀況下,幼兒看到別的孩子怎麼做,就會產生「想自己做做看」的動機,這些模仿是很好的知能發展開端。
腦科學的研究也發現,增加與人互動的活動,是刺激腦部發展的必要方式。與人互動的人際活動,是以腦部前方的額葉為運作核心。發達的額葉,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心理和社會性等人性特質。情緒暴走問題,代表的是腦內「煞車功能」失靈,這也是額葉的掌管範圍。若幼兒只和電動玩具、3C產品為伍,主要是刺激腦部後方的枕葉,無法發展額葉。因此幼兒生活中,單只和物品接觸是不足夠的,需要從各種人際互動、遊戲、做錯事被指正等經驗中學習成長。
像我這個年代的小孩,一天到晚在玩,較年長的同伴,不會仗著自己力氣大,瘋玩遊樂設備。他們會很自然的保護較小的朋友。孩子玩得夠多,知道怎麼面對衝突,也就有更多解決紛爭的能力。
遊戲除了培養人際能力,也能將「感動經驗」成功轉移到學習等領域。「感動經驗」能讓人留下深刻記憶,並和明天、未來、不同領域產生連結。例如今天在家裡和爸爸玩的遊戲,孩子欲罷不能,「明天我也要去學校教同學玩這個!」就是一個「感動經驗」。
在遊戲中很有規劃力,能在有限時間中讓自己玩得盡興的孩子,念起書來也會記得「計畫性」給他的感動經驗,好好規劃念書時間。只要能成功移轉這些經驗,父母就不用擔心孩子「玩起來一條龍,念書一條蟲。」
和人的互動,不僅可以增加活動量,也能刺激模仿學習,訓練思考,培養情緒穩定,激起更多的興趣探索外在世界。對幼兒來說,與人互動實為極基本的要件。
-------
前橋明
日本早稻田大學人間科學學術院教授,日本岡山大學醫學博士。以嬰幼兒生活作息、孩童的疲勞和體溫之關係等為主要研究領域。著有《零到五歲幼兒的運動遊戲指導百科》、《幼兒體育 理論與實踐》等多本著作。
【取材自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