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12.07幸福父母覺醒四部曲
    2016-12-07

Dear All:

本週與大家分享「幸福父母覺醒四部曲」這篇文章。

猶記得二週前親職講座,芃芃為您邀請到李崇建老師蒞臨園所,與家長們分享如何用和諧且平等的姿態與孩子進行深度溝通。在孩子成長教養的路途中,常會出現許多教養關卡。而父母們自然而然的慣性反應、過高的期許等錯綜複雜的情緒,很多時候會讓溝通充滿情緒並且無效。然而這些產生情緒的癥結點不一定出在孩子身上,而有可能在於我們父母自身一直不去碰觸的,成長過程中的傷痛。

崇建老師當天提到論點與本文中所示有異曲同工之處。提供給當天未能親臨現場的您參考。敞開心胸、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才能幸福當父母~~

  Abby 105.12.07

幸福父母覺醒四部曲

2016.12親子天下/作者:賓靜蓀、江美滿

孩子,是父母心之所繫,左右父母的心情;他笑,我們跟著咧嘴;他哭,我們心痛。但父母是孩子的鏡子,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快樂自在的父母才能養出幸福小孩。

「我的小孩中班,教她功課,情緒就會大失控,覺得她怎麼那麼笨,整個人就會亂罵……罵完逃到房間裡,因為不想再歇斯底里,聽到小孩哭聲,也很不捨……

自己帶孩子沒有幫手,好累,若孩子又很歡,有時候不小心脫口而出的話語,就像小時候媽媽對我說的話一樣,很傷人!這時候又會陷入愧疚自責之中,好崩潰!」臉書上媽媽們的悲痛告白著。

每一個人都可能在生命的某個階段,「被迫」認識真實的自己。有時,是在親密關係的衝突、失落裡,更多是在成為父母之後。

「因為成為父母,我們眼中看到的小孩,還重疊著自己的內在小孩,」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分析。這個內在小孩的需求,過去被隱藏包裹得很好,但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記憶的黑盒子被打開,若沒有自覺,很容易會投射在對孩子或配偶的要求上。

這些充滿焦慮的父母分享,若從內在小孩的角度去解讀,就會看到其實都是一個個焦慮的內在小孩,曾被要求不能犯錯、要好好表現、害怕被責備、被拋棄……

「處理自己的童年問題,並覺知自己的才能,就能獲得自信,開始用真實自我生活,」提倡「覺知教養」的喜法莉.薩貝瑞博士(Shefali Tsabary)認為,找回自我連結,才能跟孩子適當連結。

孩子是上天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因為他讓父母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當我們能真實面對自己,就不會把自以為是的「最好」強加在孩子身上,也不會因為失望而憤怒,責備孩子。四部曲,幫助父母安心做自己,親子關係更緊密。

首部曲

認識自己的「內在小孩」

只要父母真實面對自己,在養育過程中,不免看見自己的缺憾與傷痛。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也不能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接納,知道那內在小孩是自己的過去。「我們已經長大,不再是那個照單全收的年幼孩子,我們有能力和權利決定收下什麼,」諮商心理師陳鴻彬在新書《鋼索上的家庭》鼓勵。

「認識內在小孩,不是要你不知所措或埋怨,是要你療癒自己,進而覺醒。它告訴你,你可能還在迴避,還在拒絕,還在否定,」傷痛療癒諮商師蘇絢慧溫言暖語。好好跟不愉快的經驗道別,不然會一直「卡」在過去的陰影裡,自我折磨。

把過去沒經驗過的愛、呵護、理解、支持,練習用在孩子身上,同時也用在自己身上。好好陪伴孩子走過童年,也在無形中陪自己的內在小孩重新長大一次,這是最佳的療癒機會。

二部曲

每天找一件事情肯定自己

成長過程中,我們可能曾經被老師、被父母誤解,始終覺得自己不夠好,因此總是期待父母給我們肯定。但現在,我們要開始練習往內看,看自己的努力、做得不錯的地方,肯定自己有時候出了些小差錯,都不影響我們是個有價值的人、有價值的父母的事實。

被喻為「叛逆學生最愛的老師」作家黃淑文在《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寫著,時間會治療傷口,但要真正的恢復,還是需要勇敢面對自己。最好的方法是找人訴說,或者把想法一一寫下來。一個光景,一句話,「把你的苦,刺進你心裡的事情,留在記憶裡的東西,化為一句句話寫下來。」

諮商心理師胡展皓觀察,接納自己、肯定自己很重要,就不會被批評所苦。

很多家長聽到老師反映孩子在學校有狀況時,第一時間會生氣、然後批評學校,「但實際上這些家長的內在覺得自己是被指責的,被認為是不適當的家長。」

更多時候,父母親對孩子很不耐煩,容易暴躁與埋怨,看起來是在指責孩子,其實是在怪罪自己,氣自己怎麼沒把孩子教好。

蘇絢慧提醒,父母要允許自己犯錯,例如,觀看自己的一天,「不是挑問題,不是在看自己哪裡沒做到的反省,而是看到自己很盡力的部分。」如果你常把自己逼到牆角,當然會覺得別人也不能太好過,你就會去逼迫別人。她強調,「當你對自己寬容、友善,你內在的涵容大了,自然會給別人涵容的空間。」

三部曲

擁有寵愛自己的時間

幫助自己和正向感覺連結,譬如,做了一件讓自己開心的事情,就要好好的感受喜悅。許多上一代的母親很苦,為經濟、為生活打拚,婆媳、婚姻關係緊張,導致孩子不敢在母親面前嘻嘻哈哈,怕她生氣,長大後暫時拋開角色和責任,就會產生罪惡感。

蘇絢慧提醒,其實可以給自己時間去修復內在的狀態,可以取悅自己。「如果連這個時間都犧牲掉了,當你又得回去扛責任時,那就是空上加空,完全被淘空、完全透支。」

精神科醫師鄧惠文也要媽媽們檢視自己的情緒與工作時間表,要有時間去做「那種你不做也不會怎麼樣,但是你選擇去做、做了很高興」的事,想辦法把可以割捨的事情假手他人,很多改變就從這裡開始。

四部曲

孩子不該是父母的迷你版

對孩子,父母沒有「主導的權力」,只有「關心的權利」,因為教養不是在壓模做餅乾,不是在培養一個「迷你版的自己」。父母,是一門無法預習的功課;修再多課程,讀再多書,也無法贏得神奇的仙女棒,輕輕點一下,就能變出理想的小孩,遵照大人的意思長大。

有些家長期待孩子來實現自己的夢想,於是就在孩子身上投射自己的期待。諮商師陳鴻彬提醒,「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非父母用來填補遺憾與失落的工具。」請讓孩子「如其所是」的做他自己,不要背著父母的「期待」長大。

尤其當孩子開始追尋自我認同時,更需要空間成長,不想父母陪伴,不需要你再為他們帶路,家長勢必得退出過往主導的位置,交出權力。其實,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才是無盡的愛與祝福。

但我們並不需等到子女青春期、必須放手時,才要開始覺醒。每個人想順利轉型為好父母,都必須和童年的失落告別,認識、面對、處理真實的自己。那就像在混亂中終於找到屬於你的座標,不致人云亦云,跟家人的關係也會更親密。

更重要的,我們可以跟著孩子學習去愛、去包容、去接受,並且自信的告訴自己,「我是夠好的父母」。

取材自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