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12.14 創造親子專屬的成長記憶
    2016-12-14

Dear All:

本週與大家分享「創造親子專屬的成長記憶」這篇文章。

親情的力量很強大,足以成為灌溉孩子一生的養分。回憶自己的成長記憶裡,讓我印象深刻的,都是爸爸媽媽溫馨陪伴、出遊的畫面,以及家中所飄著的飯菜香味。

就如本文所示,父母親與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會隨著父親母親兩人個性、工作性質的不同,在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建議您可善用此差異,彼此補位,讓父母兩人的團隊合作更輕鬆、全方位。

孩子的童年稍縱即逝,看著孩子一點一滴的成長,這份滿足將會是能陪伴孩子和你我,一輩子永恆的幸福回憶。

讓我們一起盤點2016年全家人歡樂幸福的時光,並在2017年繼續創造珍貴的溫馨記憶。

  Abby 105.12.14

創造親子專屬的成長記憶

2016.06親子天下/作者:水牛出版社長羅文嘉

我在電腦前工作,兒子湊上前來:「爸爸,你在做什麼?」「我在弄機票的事,」我說。兒子問:「你要出國嗎?」「是的,爸爸有工作、要出國一趟,」我說。「那麼,我呢?誰在家陪我,」兒子問。「媽媽啊!媽媽會在家,」我回答。「耶!爸爸出國,就沒有人會管我,沒有人會叫我旁邊罰站之類的了,好高興,」孩子手舞足蹈的、嘶牙咧嘴的笑。

我想起上個月,一個原本應該要上學的白天,我帶他到新竹參加同學會,順便父子來一個春日小旅行。

車子剛上高速公路,兒子問:「爸爸,我們是一天一夜嗎?」「兩天一夜,」我說。「好爽!我們兩個人要去匪類了,」兒子笑著說。「為什麼這麼爽?」我不解的問。「因為媽媽不在,」兒子說。「媽媽不在有影響嗎,為什麼?」我問。「因為她會一直唸、一直唸,」兒子回答。

兩個場景,同樣的父子對話,都是有關與父母互動的片段反應。看不出孩子到底是比較怕誰,或是比較黏誰,但可以肯定的是,第一:他喜歡玩,不喜歡人管。第二:還滿正面思考與有安全感的,不會因為父母一方不在而鬧脾氣,甚至可說樂在其中。

配合孩子年齡,父母分頭帶玩

兩個孩子漸漸長大,一個是國中青春期階段,一個準備進入小學就讀,為了配合不同的成長階段與活動需求,我們開始比以往更多的分開活動。比如媽媽會帶女兒參加屬於國中生的活動,我則帶著兒子在鄉下或山上活動。母女倆會在城裡一起享受優雅的早午餐,我會跟兒子帶著狗在山上生火野炊與奔跑。

有時候,我們也會有全家一起的活動,簡單一點是假日的校園早餐,餐後女兒做功課,弟弟騎腳踏車。複雜一點就是全家上山或到外頭旅行,一家人聚在一起最常做的事,就是孩子們與媽媽一起調侃、嘲笑、回憶爸爸做過的蠢事、鬧過的笑話。這時候,我樂於扮演他們欺負的對象,因為孩子們與媽媽的緊密感表露無遺,我也想平衡一下平時板起臉孔,教訓孩子產生的威嚴與距離。

父母親在孩子眼中,總有不同的認知與面貌,由此也會產生不同的相處方式。這種不同,有時候是絕佳的角色分工,就像一場球賽中,有人是前鋒、有人是後衛,有時需單刀直入,有時需側翼助攻。兩個人的團隊合作,總比一個人分飾不同角色、疲於奔命來得輕鬆。孩子也很聰明,會自己找出一套適應方式,跟爸爸在一起時,哪些要自我節制,哪些可以稍微放肆。跟媽媽在一起時,哪些細節要忍受嘮叨,哪些部分可以耍賴撒嬌。

有時候媽媽不在,睡覺前兒子問:「爸爸,你可以講一個故事給我聽嗎?一個就好。」「不行耶,爸爸還沒洗澡,全身髒兮兮,而且手上事情還沒做完,你快去睡吧!」兒子乖乖、沒有埋怨去安歇。

如果是媽媽在家的話,就會一直聽到:「媽媽,講故事。」即使兒子已經心不甘、情不願被趕到床上。「媽媽,快來陪我,陪我睡覺、講故事。」絕不輕易放棄、妥協。「為什麼你只會欺負我?」媽媽抱著在身上撒嬌的兒子問。「是不是我好欺負,爸爸叫你做的事,你都乖乖去做,我叫你做的事,你就推三阻四。」兒子當然不會回答,只見他緊緊抱著媽媽,在臉頰上用力深深的一個大親親,這足以說明一切。

母女親密互動,爸爸好羨慕

女兒也一樣,已經比媽媽高一個頭,有時候還會賴在媽媽身上,有一晚我幫她簽完聯絡簿,媽媽早已入睡,只見女兒走到身邊,爬到床上,抱著熟睡中的媽媽好一陣子才離開。這些事,她絕對不會對我做,其實我很羨慕。

「你也要好好培養屬於父親跟兒子間的一種感情,」有一天,妻子這樣跟我說。我很認真看待這件事,因為身教與言教是一體的,相處陪伴與機會教育同等重要。這些日子,有時是工作,有時純粹出遊,我會跟兒子說:「兒子,明天爸爸要帶你去……」「耶!好棒喔!爸爸棒棒!」其實,只是他愛玩。

取材自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