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1.4 喊出專注力?不如從關注日常生活事物開始!
    2017-01-04

DEAR ALL:

週與大家共享「王意中:喊出專注力?不如從關注日常生活事物開始!這篇文章。

在幼教現場,經常聽到許多父母擔心孩子不夠專注、容易分心、做事情虎頭蛇尾等…

這些表現,都跟孩子的專注力有關係。但專注力的培養,卻無法透過父母單方面對孩子的耳提面命提升,甚至,當有時父母的提醒過了頭,孩子會習慣性放空,甚至是故意與父母槓著,就是不想做父母不斷提醒需要完成的事項。

孩子的專注力,很多時候跟生長的環境及習慣的生活形態有關。若生活中充滿著3C產品的聲光刺激,孩子很容易對於日常生活的事物會較無法集中注意力。除此之外,若父母習慣從小幫助孩子完成生活之中像是穿鞋、穿脫衣、收拾等大小事,也容易培養出沒有耐心、毅力及專注能力的個性。

本篇王意中心理師所撰寫的短文,提出了些有用的建議供父母親參考。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物開始,培養孩子觀察的興趣,以及專注的能力!

1月7日(六)上午九點至十二點,芃芃特地為您邀請到王意中 老師,以「父母幼小銜接班-如何不吼不叫激發孩子內在學習力」這個主題,與家長們分享如何透過關鍵密碼與教養秘訣,藉以提升孩子內在學習動機。傾聽孩子的內在聲音,優雅地做父母!!

親愛的爸比、媽咪~本周六我們芃芃見唷!!

Abby 106.1.4

喊出專注力?不如從關注日常生活事物開始!

2016.4親子天下嚴選/作者: 王意中

談專注力,或許你馬上想到的是孩子的成績表現。這自然,也沒錯。合乎父母與老師的期待,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在這裡,關於專注力,我想談的是孩子對於周遭事物關注的程度。

 

我們常常會不時的提醒,反覆地抱怨,無時無刻的叮嚀孩子「要專心、要專心、要專心」。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三遍。

 

但是,很抱歉,專注力卻無法用喊的,就可以喊出來。如果那麼有神效,或許現代父母要練的可是肺活量,或如何保養自己的喉嚨與聲帶。

 

既然專注力用喊的沒用,那麼爸媽為什麼還是要那樣聲嘶力竭地吶喊呢?喔!不對、不對,吶喊和罵小孩是兩件事。

 

喊出專注力?或許也隱約暗示著我一件事:是否面對孩子的專注力問題,父母其實是焦慮地毫無頭緒,不知道該如何下手。甚至於,有些父母急到「動手」。但說真的,這無濟於事。甚至於只是讓孩子對自己的專注力更加挫折。而你也莫可奈何。

 

回到前面提到的關鍵概念:孩子對於周遭事物關注的程度。既然想要引起孩子的「注意」,這裡「好玩」「樂趣」「有意思」的元素就顯得相當重要。

 

沒錯,提升專注力,先從好玩開始。

 

爸媽可以先思索在生活中,容易喚起孩子的好玩事物會是什麼?請提醒自己,3C產品不在此列,iPhone、iPad先不急著出場。否則鳩佔鵲巢,反客為主,對於孩子太過於具誘惑力的3C產品,反而擔心對於專注力礙了事。

 

或許,你有些疑惑「所謂好玩的事物是什麼?」沒錯,這一點雖然因人而異。但是,卻可以先從爸媽的身影先開始示範起。

 

展現出你在日常生活中,所關注事物的模樣。無論是一花一鳥一世界,一草一木一世界。讓孩子看見你對於眼前事物的投入與好奇。

 

這一點,用照相來解釋,我想你比較可以懂。

 

例如和孩子分享眼前的一朵櫻花,透過不同角度、遠近、光線、主題與背景殊異的觀看與拍攝。原來是可以幻化成這麼多的看法,與解釋方式。這讓自己與事物多了更深刻的親密關係。

 

至於如何喚起孩子的好玩、對事物的關注。當然,多帶孩子接觸周遭事物、多和孩子分享有趣事物是個不變的道理。

 

你也可以豎起自己的敏感天線,細膩地去偵測與覺察孩子對什麼事物會主動趨近、好奇、關注。說真的,他的專注力其實就深藏在那裡。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讓他發現自己樂在其中。

 

對於生活事物的無感,是專注力很大的殺傷力。無聊的抱怨,往往也正透露著孩子的專注力正逐漸流失。

 

還是老話一句,多帶孩子出場吧!玩、玩、玩,玩、玩、玩,玩出樂趣,玩出活力,玩出和周遭事物的關係,好好培養專注力。

取材自親子天下嚴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