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05.13 回饋是禮物,接受它
    2020-05-13

Dear All:

本週與大家分享「回饋是禮物,接受它」這篇文章。

二○○六年,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提出,人的思想可被歸納成「成長性思維」與「固定性思維」兩種模式。

偏向定型化思維的人,相信每個人天生註定擁有固定的智力與才能,無法透過後天練習而改變。因為這樣的認知,會傾向於避開挑戰與失敗,容易劃地自限。

相反的,擁有成長性思維的人,相信透過後天學習與努力、堅持,每個人都能有無限潛力,因此傾向不畏懼困難,勇於嘗試。

思維可以改變嗎?答案是肯定的。透過練習可以慢慢從固定型思維轉換到成長性思維。

當思維改變,感受與行為也會截然不同。

本篇文章以如何面對他人給的回饋為主軸,兩種不同的心態面對回饋會有不同的感受與認知,供您參考。

                                                                                                                        Abby 109.5.13 

                                              【回饋是禮物,接受它】
                                                                   
                                                                                                                                作者:Abby


當有人針對你做的事情或作品,
給意見給回饋時,
你是什麼感覺?

-

#回饋是批評

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
我聽到別人給我的建議時,
會下意識地升起一種「我很差」、
「我是不是不夠好」的心情。

覺得自己的努力遭受批評,
就算給建議的人很中肯、建議也很好,
還是會有一種自己被批評,
有點不舒服的感覺。

一般人面對建議的原始設定,
大多數是類似我過去的心態的:

建議=批評
建議=不認同

#回饋是禮物

在接觸了成長性思維後,
我開始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回饋。

我發現,
撇開那種純粹惡意的攻擊不說,
當身邊的親友或某領域的專家,
針對你做的事情,
花他們的時間、精力給你回饋建議時,
是希望把我們所忽略的盲點或不足處補強。

換言之,
這些給意見的人,
都是想幫助我們進步、幫助我們成功的人。

若我們對於他人給的回饋是欣然接受的,
就可以透過別人的雙眼以及專業,
來讓自己更好更進步。

用成長性思維的觀點來看,

建議=禮物
建議=進步的機會

-

轉念後,
現在的我超喜歡接受回饋,
無論是在工作上、運動上、寫作上,
因為身邊親友同事給我的回饋,
讓我能更快速的做中學。

也因為真心接受回饋,
越來越多人願意與我分享他們的所見所學。
創造了朋友間互相學習成長的正向氛圍。

若我們對於回饋的反應是負向的,
身邊的友人就算有好的建議,
也會顧慮到是否說了之後,
反而會讓我們不開心而選擇不分享。
無意間就錯失很多成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