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11.19懲罰方式:責備、剝奪與自然後果
    2014-11-19

DEAR ALL:

    暨上週與大家分享「獎勵方式:集點、讚美與啟發動機週趁勝追擊與大家共享「懲罰方式:責備、剝奪與自然後果」這篇文章。為達有效管教,當孩子出現好的行為時,大人們給予的獎勵鼓舞,若使用得當,能夠產生正增強效果,提高孩子想要繼續表現好的意願。當孩子調皮搗蛋或是犯錯時,師長們也常透過懲罰方式,希望孩子能因此得到教訓,修正行為。

  懲罰若被師長不當使用,會讓孩子被訓斥的不明就裡。不當的懲罰,更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陰影,讓孩子因畏於權威而妥協,而非因了解道理而改變。常用的懲罰方式不外乎責備、剝奪與自然後果。文中清楚的整理出在執行各種懲罰時應注意的事項。

責備方式當孩子犯錯時,最佳的指正時機應為當下及時教導。除此之外,指正時,除了要指出為什麼這樣的行為不可以之外,也要讓孩子知道正確的方式為何,以培養正向習慣。就算孩子的犯錯不是故意的,師長們也可用溫和的方式,告訴孩子他們需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例如,當孩子不小心將碗中的食物打翻,只要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父母可溫柔的引導孩子學會將打翻的食物清乾淨,養成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習慣。

剝奪方式:『因為出現不當行為,所以你今天的卡通時間必須暫停一次。』,剝奪孩子最在意的事件,可達警惕之效。唯有在使用時,要將前因後果敘述清楚,讓孩子清楚知道是什麼行為讓他原有的權利被剝奪。

懲罰自然後果:執行懲罰時要謹慎。文中提到,孩子為了掩飾不良行為,會找各種方式逃避懲罰,進而發展出說謊、圓謊的逃避手法。  

  懲罰本身並不能夠降低孩子做錯事的機率,真正要由內而外改變孩子的行為,最有效的方式還是透過講道理及雙向溝通的方式,讓孩子了解父母親責罵、禁止背後,真正的原因為何!

                                      Abby.103.11.19

懲罰方式:責備、剝奪與自然後果

2014.11親子天下/作者: 張瀞文

懲罰方式:責備

當你遇到類似狀況……

媽媽在門口和阿姨講話時,妹妹想喝果汁卻灑了一地,哥哥還興奮的踩在果汁上,全家鬧哄哄。阿姨離開後,媽媽劈里啪啦對兩兄妹罵了三分鐘,罵完問:「剛剛我說什麼,你說一次?」哥哥淚眼婆娑抬起茫然雙眼:「媽咪,你可以再罵一次嗎?」

小心懲罰的副作用

楊俐容提醒,懲罰的執行要很小心,錯誤的懲罰副作用會比獎賞嚴重,讓孩子覺得所有事都可訴諸權威而非道理。多數父母都存在一些懲罰的迷思:

1 不是故意的就不用罰?

即便沒有這樣的動機,但是妨礙到別人還是要有「後果」,例如不小心打翻湯就自己擦乾淨。

2 激將法讓孩子更努力?

父母誤以為公開執行懲罰的羞恥感會讓孩子努力改進,卻可能付出失去親子關係的代價,當懲罰撤掉,孩子可能會為所欲為。

3 不教而罰就會變好?

我們常常是孩子犯錯就罰,沒有宣導期,沒有教什麼是對的。懲罰只能停止不當行為,要培養正向行為,仍要輔以其他管教。

4 不及時,甚至一罪好幾罰?

行為當下沒有指出或懲罰,事後才提出來談,或者同一件事一直被唸,都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對人不對事」。

懲罰方式:剝奪

當你遇到類似狀況……

親職作家澤爸回憶道:「教養書說當孩子情緒來時要讓他在個人空間冷靜。澤澤大約兩歲時,有次大鬧亂哭,我把他帶到房間希望他冷靜,門關上後,他在裡面哭得更嚴重,我想起書上說要堅持,就讓他在裡面哭。但是之後,只要我帶澤澤進房間要出去,他都會怕被一個人丟在房間。」

壞行為未必是不想學好

現在已經開始入職場的宋盈盈(化名)曾為了逃離爸媽的責罵和體罰,國中一畢業就逃得遠遠的去外縣市念高中,心裡傷痕累累,長大之後甚至為此服藥治療。從小,她所做的「壞事」都是因為想當「好小孩」,但是沒有人看見她行為背後的原因,只會罵她、打她。以下是她的自白:「小四之前,我努力當個乖小孩,讓大家不要討厭我。我學爸爸字跡偷簽考卷、我功課寫不完就抄答案、我怕不好的行為被討厭所以說謊,我用很多錯誤的方式想成為大人心中的『好小孩』,但是我被罵無藥可救、被呼巴掌。最後我明白我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成為一個好小孩,小五之後,我放棄當一個好小孩,開始頂嘴、大人說話時翻白眼、嗤之以鼻。我真正感覺到自己被了解、被愛,是在遇到小五的導師之後,我到現在想起他心裡還很溫暖。」

懲罰方式:自然後果

當你遇到類似狀況……

今天爸媽要出席一場重要喜宴,出發前兩姊妹一直拖拖拉拉,眼看就要來不及了,姊姊還在拼圖,妹妹連衣服都還沒換,爸爸整個怒火中燒:「還在拖!我們要先走了喔!」妹妹見苗頭不對進房換衣服,七歲的姊姊慢條斯理收著拼圖說:「好啊,你把我們小孩留在家裡,等一下警察會來把你抓走。」

體罰造就圓謊高手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的研究者陶爾(Victoria Talwar)等人調查西非兩所幼兒園三至四歲孩子,其中一所使用體罰。使用體罰的那所學校,孩子會為了害怕被體罰而說謊。

這個研究在孩子的背後放玩具,告訴小孩不准轉身偷看,研究者藉故離開了一下。當然所有的孩子都偷看了,但有用體罰那間的小孩,九成都說自己沒看,沒體罰學校的有五成小孩說自己沒看。

接著,要這兩批孩子「猜」玩具是什麼。如果「猜」中,就是很爛的說謊者。訂閱

不體罰學校的孩子有七成都「猜」中,但體罰學校的孩子為了圓謊,猜中的只有三成。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體罰並無法降低不良行為的發生,反而讓孩子為了掩飾不良行為,找各種方式逃避體罰,發展出說謊、圓謊的逃避手法。(編譯:林韋萱)

取材自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