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12.3吳靜吉:守信才能贏得孩子信任2014-12-03
DEAR ALL:
本週與大家分享「吳靜吉:守信才能贏得孩子信任」這篇文章。依據研究顯示,從初生到一歲半的嬰兒正是信任與不信任發展的關鍵時刻,擁有穩定信任發展的寶貝通常會比較開心,俱良好的情緒發展、團體合作性高、容易相信別人,且在成長不同階段均表現出優越的社交能力。除此之外,大部分的父母親希望孩子能擁有的自制力,其強弱也與大人的守信程度習習相關。要建立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爸爸媽媽需在可以的範圍內,對孩子言出必行。若有時答應孩子的事情因故無法執行,也須清楚耐心的與孩子說明原因。如此方可讓孩子發展出信任能力,再進而成為一位值得別人信賴的人唷!
Abby.103.12.3
吳靜吉:守信才能贏得孩子信任
2014.11親子天下/作者: 吳靜吉
父親跟女兒正要走過吊橋,父親對女兒說:「抓住爸爸的手!萬一發生什麼事,你才不會掉進溪裡。」女兒立即說:「不!爸,不是我抓住你的手而是你要抓住我的手。」父親問:「這有什麼不同?」女兒說:「如果發生了什麼事,我一定抓不牢你的手,只好放開;但如果你抓住我的手,萬一跌倒,你一定會緊握我的手。」
就理論理,父親的大手容易抓住女兒的小手,而女兒的小手不容易抓穩父親的大手;就理論情,女兒根據過去經驗的累積,相信危機時父親一定會保護自己。
以研究認同危機而引起共鳴的心理學家愛利克.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 認為嬰兒生下來到一歲半這段期間,是信任或不信任特質的發展關鍵。剛出生的嬰兒完全倚賴成人,如果以父母為主的照護者值得信任,幼兒就會信任自己和別人,在世界中感到安全;但如果照護者不值得信任,讓嬰兒感受到被拒絕、欺騙或放棄,孩子就會發展出不信任的心態。
自我調節能力是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提出EQ中的重要能力,他是引述一九六○年代,史丹佛大學教授沃爾特‧米契爾(Walter Mischel)知名的棉花糖實驗做為證據,認為四、五歲的幼兒已經懂得延宕滿足的自律行為,而能夠延宕滿足的幼兒,長大後在學業成績等方面的成就,都比那些希望立即得到滿足的幼兒來得好。
羅徹斯特大學的博士生賽勒斯特‧基德(Celeste Kidd)認為,兒童實際上是相當理性的決定要等多久,才能得到更多的報酬,而這個延宕滿足的決定是根據兒童自己的經驗認定別人是否會說謊,或者值得信任。所以基德仿效棉花糖的實驗,看看大人值不值得信任,會不會影響兒童的決策。
研究團隊把二十八位三到五歲和父母一起來參加實驗的幼兒,分成信任和不信任兩組。所有兒童都要製作自己專屬的杯子,同時要用一張空白的紙畫畫並把它黏在杯子上。研究者拿來不好用的蠟筆,但承諾孩子等一下會帶來更好的蠟筆。在不可信任的這一組裡,兩分半鐘後,研究者沒有按照承諾提供畫畫的材料,也就是大人食言了;信任組的兒童經歷同樣的過程,但研究者回來時則帶著承諾的材料進來......
在棉花糖時間,他們把一個棉花糖放在盤子裡,告訴孩子:「你現在就可以吃掉這個棉花糖,或者你願意等我一下,我到另外一個房間拿更多的棉花糖來,這樣你就可以吃兩個棉花糖。」結果是,和不守信的成人互動的那些兒童平均只等了三分兩秒的時間;而信任組的兒童平均等了十二分兩秒。
這些實驗說明兒童能夠延宕滿足,也就是為了獲得第二個棉花糖而苦等十幾分鐘,不僅反映了兒童自我控制的能力,也反映了成人守信才值得兒童等待。
期待兒童信任大人,大人必須值得信任。
【取材自親子天下】